新生儿科成功开展多例新生儿换血技术
日期:2015-11-17 14:21:18 来源: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
新生儿换血技术为我国新生儿科高难项目之一,也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中重要的抢救技术之一,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主要的方法,当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,为了避免脑组织损伤及其后遗症的发生,新生儿换血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抢救手段。
3月初,新生儿病房收治一名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。该患儿为3天的足月新生儿,主因“皮肤黄染3天,发热半天”由外院转入。结合临床及完善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:1.新生儿母子ABO血型不合溶血病;2.急性胆红素脑病;3.新生儿败血症。患儿病情危重,入院后积极予以光疗,人血白蛋白输注结合游离胆红素,抗感染等对症治疗,但因患儿血型不合溶血同时合并严重感染等因素,表现极重度黄染,达我科建科以来最高值712.5umol/l(41.67mg/dl),黄疸程度之高亦属国内罕见,且因已累及中枢神经系统,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发生率极高,若不及时有效治疗,80%以上新生儿可出现慢性胆红素脑病(核黄疸)后遗症,即有可能出现锥体外系运动障碍、听力异常、眼球运动障碍、牙釉质发育不良甚
至可致脑瘫等严重并发症。为尽快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,减少间接胆红素不断透过血脑屏障,将后遗症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,最快速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换血治疗,经过科室讨论,该患儿已达换血指征,决定对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,尽最大可能将患儿的血换出,换血量一般为150-180ml/kg,积极联系相关科室,准备O型红细胞悬液及AB型血浆,同时开通动静脉通路,在积极准备和医护人员同心协作下,历经四小时,共置换出血液700ml,术后患儿胆红素明显下降,换血后患儿的总胆红素由换血前的615.2umol/l(35.98mg/dl),降至240.9umol/l(14.09mg/dl),换血效果非常理想。此病例也在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新生儿沙龙上进行交流,得到国内知名专家好评。换血后,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,患儿皮肤黄染消退,生命体征正常,住院16天痊愈出院。此例为我科开展的第7例新生儿换血病例,7例中早产儿1例,足月儿6例;经脐静脉置管换血1例,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6例。7例换血患儿随访至今均无不良预后发生。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并发症为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,核黄疸幸存者75%~98%患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,是人类听力障碍、视觉障碍、智能落后的重要原因。新生儿换血术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,平均时间为3-5天,对溶血病换血可及时移去抗体和致敏的或有缺陷的红细胞,减轻溶血,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,防止胆红素脑病,同时可纠正贫血,提供白蛋白,防止心力衰竭,亦可换出致病菌及毒素。
过去,换血疗法多采用脐静脉插管换血。经比较,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具有以下优点:(1)简单:外周动静脉的开放简单,选择的空间较大,脐静脉插管相对复杂,尤其是对日龄偏大的新生儿。(2)安全:脐静脉插管为单管交替抽注,易引起平均动脉压的升降变化,尤其是门静脉的波动易影响肠道血流灌注压,造成肠坏死,放血过快可引起脑室出血。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,抽血和输血同步进行,减少了血压波动和血流动力学紊乱。(3)效果好:动静脉同步换血,动脉端的血液只出不进,静脉端的血液只进不出,管道中不存在不能交换的血量。
在动静脉同步换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:(1)由于换血后短时间内要复查血生化情况,有血液丢失,且枸橼酸血中保养液占1/5,血液被稀释,加之输入的是成人红细胞,故在最后输血剩余30ml左右即停止抽血,以尽可能避免术后因继发性贫血而再输血。(2)血源应新鲜,如用3天以上的库存血换血,可发生高钾血症。库存时间长,血小板含量很低,可造成出血。
我院新生儿科此项技术起步较晚,病房的基础条件,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薄弱,但自2009年新生儿病房改建以来,经过科室几年的发展,在新生儿专业技术难,风险大等重压下,注重学科建设,开展了全部国家重点专科、自治区重点学科及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中涉及的高难项目,并不断完善更新着国家新生儿专业高级技术。成功开展多例新生儿换血技术。该技术在全区亦处于领先地位,随着一例例新生儿换血技术的成功开展,标志着我院新生儿科的诊治水平又踏上了一个台阶。